發布時間:2019-03-20 09:21:41
《匠人精神》20190318期:秘釀之味
匠人精神》欄目
《匠人精神》是一檔實景拍攝的大型品牌企業的紀錄類節目,節目由北京金鏡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老故事頻道聯合攝制。該節目以實景品牌紀錄采訪為主體,以深入企業實景展現為亮點,以推出中國優秀企業,行業標桿,優秀匠人,品牌產品,精湛技藝等為內容,以傳承匠心,樹立楷模為宗旨,以助力中國品牌升級為目的,打造中國首檔實景品牌微紀錄類節目。
在《莊子》這部巨典中樹立起許多工匠形象,如“庖丁解牛”“運斤成風”等等,可以說是婦孺皆知了,莊子在強調技藝精湛的同時,也在其中悟出了處世之道與人生哲學傳達給后人。我們所處的時代需要工匠的技藝,更需要工匠的處世哲學。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擇一事終一生的古法釀酒匠人莫洪魁的故事。
廣西,山嶺連綿、巖洞廣布、終年恒溫恒濕,這是位于中國西南部,區別于北方截然不同的地理氣候,本地人自古以來就擅長利用這獨特的地理環境發酵和儲藏食物,然而曾經威震四方的莫氏家族,卻利用這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把釀酒發揮的淋漓盡致。經過數代的傳承與延續,莫家的后人還在繼續釀造著屬于自己家族的味道。
“我叫莫鴻魁,是廣西南丹莫氏土司的傳人,從北宋開始到我已經是第五十三代了。”
曾經的莫氏土司,從宋朝開始坐鎮西南一帶直至清朝末期,這種以家族管理一方土地近千年的歷史,在國內實屬罕見。
“這個族譜呢,就是我們家老祖宗留下來的。這個幾百年的族譜了,都記錄有,而且記錄的很清楚,一代一代的都記錄下來。”
穿越亙古的歲月,莫氏為我們留下了璀璨的土司文化,其中,被莫氏奉為精神食糧的莫家酒,更是在世襲家族中有著非凡的地位。如今,也許只有莫家傳承千年的釀酒技法釀出的美酒,才是與現代世界唯一的匯聚點。
初秋的早晨,莫鴻魁遵循古法規定的節氣,獨自進山采摘酒曲,四十年如一日,不敢有一絲馬虎。酒曲原料種類繁多,每一種都有其特定的采摘時令。
寒露時節的薜荔果用來做酒曲恰到好處。果子之間在常人看來毫無二致,但只有莫鴻魁知道,哪一顆才能委以重任。
在深山的峽溝處,野生芭蕉偷偷生長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但它的根才是制作酒曲的珍貴原料。
“這個芭蕉根呢一般我們是有三個(采摘)季節,那最好用的就是十一月份采的,它的養分呢水分比較充足,做出來的(酒)品質比較高。”
莫鴻魁獨自往返這條山道已經無數遍,對每一種酒曲原料早已爛熟于心。但是,每年的雨水氣候不盡相同,原料的品質也會發生細微的差異,這也將直接影響到莫酒的最終口味。因此,每次采摘完成,他都會第一時間帶回老家,釀一壇用于診斷。
經過發酵,所有原料充分反應,再經過特定溫度的蒸餾提純,莫酒原漿初露鋒芒。莫鴻魁的味蕾能精準判斷出每一口原漿的細微差別,繼而根據經驗調整原料配比。最終,經過反復調試,這些完美搭配的酒曲原料將被送到莫家酒廠,去完成屬于它們的使命。
經過了歲月的沉淀,美酒才能成為真正的佳釀,而這座陰涼濕潤的巖洞就是莫家酒最終陳釀的絕佳場所。莫鴻魁每隔兩個月都會來精心照料一番,同時也享受一下四十余年來積攢的成就感。酒缸按照年份依次向洞內部署,爺爺留給他的20缸酒就安置在巖洞的盡頭,距今已有百年歲月。
“從這里開始,這二十缸酒,老祖輩都舍不得喝,一直窖藏傳到我這一代。這六缸酒,是一九七六年的時候,我爺爺教完我釀酒釀出來的第一批酒,第一次開這個酒的時候是二零零六年的十二月十二號,那個時候的那個感情啊,也緊張、也激動,完了,哎呀,講不出那種感覺,那個眼淚啊直接嘩嘩的控制不了,自己掉下來,那是無聲的眼淚,講不出那種味道,因為畢竟前面三十年的心血,就是搏一搏了,那個時候很高興,終于成功了”
在莫鴻魁心里,匠心不代表固步自封,傳承舊有,也需要不斷研新。以心為源,才能研究更好的東西。
世界再嘈雜,匠人必須心如止水,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為熱愛的事業傾注一生,任時光流逝,心有多凈,畫面就有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