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8-10 10:55:22
《匠人精神》20180806期: 紫玉金砂宜于興
《匠人精神》欄目
《匠人精神》是一檔實景拍攝的大型品牌企業的紀錄類節目,節目由北京金鏡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老故事頻道聯合攝制。該節目以實景品牌紀錄采訪為主體,以深入企業實景展現為亮點,以推出中國優秀企業,行業標桿,優秀匠人,品牌產品,精湛技藝等為內容,以傳承匠心,樹立楷模為宗旨,以助力中國品牌升級為目的,打造中國首檔實景品牌微紀錄類節目。
宜興一直以來都因為一張耀眼的名片享譽世界,那就是紫砂。這里的紫砂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無數的匠人技師利用自己的雙手,塑造了一大批載入史冊的藝術佳品。
今天我們的鏡頭就將走入紫砂之都——宜興,去探尋一下這里獨有的紫砂文化。
“世界上只有一把紫砂壺,她的名字叫做宜興”——這是宜興人市場掛在口頭的依據最響亮的口號。當然,宜興人也有資本、有資格為之驕傲。遠含山光,平挹江瀨,與蘇南,浙北眾多縣市一樣,襟懷太湖之水,臂挽天目余脈的宜興同位富庶的江南魚米之鄉。而與這些近鄰不同的是,宜興地界上還蘊藏著世界上唯一的“五色土”亦稱“富貴土”的紫砂。幾百年來,宜興人就地取材,與眾多參與者一起,以獨特的工藝、文化創造,為中國贏得了一項蜚聲中外的文化國粹。
張月是一位青年制壺匠人,這位80后的姑娘在孩童時代便與紫砂結緣,歲月越久,喜愛愈甚,最終在十年前,正式拜師入門,踏入制壺工匠之列。
制壺是一項易學難精的手藝,看似簡單的流程卻蘊藏著無盡的玄機。為了讓泥料中分子充分擠壓排出空氣,需要對處理好的泥料不斷捶打,直至由內而外,光滑細膩。做壺的工具大大小小有幾十種之多,每一種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壺的第一步是用木拍子反復拍打泥片,這個泥片就是未來的壺身。根據壺身的大小掌握好泥片的厚度,分寸之間,全憑經驗。這枯燥單一的動作其實并不簡單,沒有扎實的基本功便不能掌握正確的力道。
拍打圓形的泥片是為了制作茶壺的底片和蓋片,需要利用規車像圓規一樣刻畫出大小不同的圓圈。
所有泥片做好后,最大的泥片叫圍片,也是壺身的材料。將圍片圍成桶狀,銜接處用刀切開,以水粘牢后,用工具將黏合點修至光滑平整。把壺身呈現出來的過程叫做“打身筒”,以手襯泥,配合拍子,反復拍打,直至呈現出優美和諧的弧度。壺身的曲線必須精準,才能和底片完美結合。連接的粘合劑是稀釋后的紫砂泥,俗稱“脂泥”,它有很好的粘性,可以把紫砂壺的各個部件牢牢的沾在一起。底片與壺身的粘合俗稱“趕身筒”,必須嚴絲合縫,不露痕跡。然后利用弧形的工具,精修壺身的線條,直至達到要求。這些基本的工序,張月已經重復了千百次。
并不是每一次創作都能一帆風順,一旦有任何不理想,就只能毀掉重來。
紫砂壺看起來是陶泥的質地,但是他的原料卻是礦石。正所謂天下紫砂出宜興,制作宜興紫砂茶具所用的泥原料,必須產于宜興市丁蜀鎮黃龍山的黃石巖層下。這座看起來既不巍峨也不雄壯的山丘,是千年陶都的母親山,山體之下的巖層中,蘊藏著豐富的紫砂礦源,由于礦料有其固有合理的化學成分、礦物構成和工藝性能,只需將仔細遴選后的礦物風化、粉碎、捶煉,就能成為制作砂壺的熟泥,這是制陶業上僅有的一種得天獨厚的礦產資源。
盡管紫砂泥總體分為紫泥,段泥和紅泥三大類,但是每一種又有多個分支,不同的泥料制作出的陶具也各有千秋,風格迥然。張月這次琢磨的是一件以“蓮荷”為主題的作品,經過仔細考量,他選擇了紫泥作為制作的原料。
紫砂壺的造型有很多,但總體分為“光貨”和“花貨”兩種,“光貨”簡潔古樸,雖沒有華麗的外表,卻以其樸素的自然形態、簡潔明快的線條訴說著自己獨特的造型語言,使之具有高雅脫俗的藝術魅力和獨特的文化風格。“花貨”,是把自然界動植物的自然形態,通過藝術的加工,轉化在這方寸之間,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可以天馬星空,全屏制壺師傅的靈感和創意。
張月“秋蓮壺”靈感便來源于這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蓮蓬。經過不斷的設計琢磨,推翻重塑,她終于畫出了一幅較為滿意的圖稿。現在,動手的時候到了。
一直以來都與泥土為伍,工具做伴,經年累月的磨礪讓張月對原料的秉性,工具的搭配以及制作的環節全都熟稔于心,操作起來心手相應,游刃有余。
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符號,倍受文人大眾所喜愛,古語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蓮蓬的造型也給了張月很多創作的靈感,遂摹蓮蓬之形為茶器所用。
在參照蓮蓬本身造型的基礎上,張月進行了大量的藝術加工,將每一條肌理,每一個部件都塑造的精美雅致,別具一格。這一方泥土在張月的手上就這樣脫胎換骨,重獲新生,榮登大雅之堂。
成型的紫砂壺在自然陰干后,需要送入窯爐進行燒制。丁蜀鎮的窯爐依山而建,宛如巨龍,故名“龍窯”,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是中國紫砂文化的有力見證。
茶壺經高溫燒制完成后,紫泥的顏色發生色變,茶壺形狀也有了略微的伸縮,泥色效果跟真的蓮蓬更為為接近,造型樣態也更加流暢自然,秋蓮壺取自蓮蓬之形,卻又超越蓮蓬之態,正所謂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之外,巧奪天工是也。
紫砂文化博大精深,是當之無愧中華瑰寶,千百年來,無數能工巧匠窮畢生之力,竭一世之思,雕琢打磨,代代傳承,推動著紫砂文化走向一個又一個燦爛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