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中國品牌檔案》攜紀錄片《點亮中國“芯”》亮相熒屏,深入探索了陶瓷高溫發熱元件產業的輝煌歷程和重慶利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利邁科技)的突出貢獻。這不僅是對一家企業的贊頌,更是對中國制造業堅韌不拔、持續創新的生動寫照。
自1997年起,雷彼得便扎根于重慶這片熱土,他見證了這座城市及中國制造業的飛速發展。一次偶然的機會,雷彼得接觸到了氮化硅高溫陶瓷發熱技術,他意識到這項技術對于解決能源困局、推動雙碳經濟的巨大潛力。雷彼得表示:“我覺得這對我們國家、民族是個大事情,所以不管多困難,我也會堅持下去。”懷揣著這份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感,他毅然決定投身于這一領域的研究。經過無數個日夜的辛勤努力,雷彼得帶領團隊成功研發出應用于甲醇發動機點火裝置的氮化硅高溫陶瓷發熱元件。甲醇作為一種符合中國能源結構的動力機械燃料,具有成本低、排放優的特點,然而現有的甲醇發動機依賴雙燃料系統,結構復雜且成本高昂。利邁科技提出的熱面輔助壓燃式甲醇發動機解決方案,通過控溫式陶瓷電熱塞及其控制系統的應用,簡化了發動機結構,降低了成本,同時保證了動力的強勁輸出。甲醇燃料氣化時溫度低、著火困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行業內的研究者,被譽為世紀難題。截至目前,全世界僅有雷彼得創辦的重慶利邁科技有限公司在從事這個異常艱深的領域,并在解決這一難題上作出突破性成就。回顧往昔,利邁科技屢克技術難題。其中,啟動甲醇動力發動機點火裝置至關重要,而雷彼得面臨的關鍵難題便是如何攻克這一技術難關。陶瓷高溫發熱元件作為一種能將電能迅速轉化為熱能的陶瓷加熱器,其特性在于能夠瞬間達到高溫。令人驚訝的是,它能在短短一秒鐘內迅速升溫至800攝氏度,而最高使用溫度更是高達1400攝氏度,常規使用溫度也需維持在1200攝氏度。雷彼得及其團隊面臨的挑戰在于,他們必須找到具有不同成分和屬性的發熱材料,并將其精確地印刷在陶瓷內部。更為復雜的是,這些材料需要在一體燒結的過程中完美融合。這無疑是一項艱巨且近乎苛刻的任務,但正是這樣的挑戰,激發了雷彼得團隊不斷創新和突破的決心。節目中,雷彼得在接受采訪時坦言:“不要說是小問題,小問題不解決,產品做出來都是廢品,就會變成大問題。”正是這種對完美的執著追求,讓他在氮化硅高溫陶瓷發熱技術的研發道路上,始終保持著嚴謹的態度和不懈的努力。雷彼得深知,每一點細微的進步都是通向成功的關鍵,每一次技術的突破都是對自我的超越,要在這一領域取得成功,必須突破行業內的技術封鎖和壁壘,贏占國際市場份額。他與科研院所緊密合作,廣泛吸收各方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帶領團隊日夜兼程,不斷試驗、改進,力求在每一個環節都達到最佳狀態。對技術的敬畏和對品質的堅守,讓利邁科技在甲醇發動機點火裝置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2023年10月,重慶市高新技術開發區進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改裝車測試。這款由利邁科技改裝的熱面輔助壓燃式甲醇發動機,能夠在壓燃式發動機上直接使用純甲醇燃料,實現了高效、環保、經濟的目標。這一創新成果不僅彰顯了利邁科技在陶瓷高溫發熱元件產業的領先地位,也為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市場上贏得了聲譽。雷彼得激動地說:“世界上第一臺柴油改甲醇的改裝車,我們已經改好了,可以上路了,這個技術利國利民!”同年,利邁科技還參加了中國國際內燃機及動力裝備博覽會,并榮獲“卓越創新動力之星”榮譽。隨著山城重慶的日新月異,這座年輕的直轄市已成為西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雷彼得和他的團隊也在這一進程中不斷壯大,他們研發的產品不僅獲得了多項發明專利,很多技術指標甚至超越了競爭對手制定的行業標準,廣泛應用于汽車、家用燃氣、電暖器等多個領域。作為一位華僑,雷彼得深情地表示:“我走過世界上很多的國家和城市,現在我把家和事業都放在了中國。我在重慶已經生活了二十多年了,雖然我是華僑,但我的心永遠是中國心。我想為中國的強大盡一點點微小的力量,我就很開心了。”《點亮中國“芯”》紀錄片節目展示了重慶利邁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創新成果和重慶市的變革發展,更傳遞了中國制造業在新能源領域的雄心壯志和堅定決心。在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利邁科技的創新成果不僅為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全球能源變革的未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正如節目主持人所言:“人類對于能源的探索永無止境,把能源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這是時代和國家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利邁科技將繼續攜手中國制造業同行,共同迎接新能源時代的挑戰與機遇,為點亮中國“芯”貢獻更多力量。
制作人員表
制片人 | 齊葳 潘挺 張興
總導演 | 孫曉巖
總策劃 | 董寶振
本期導演 | 張大春
撰 稿 | 張大春
策 劃 | 尹杰 何曉亮
主 編 | 張大春
執行制片人 | 夏明旭
采編負責人 | 劉 通
采 編 | 李可新
攝影指導 | 蔡曉帥
攝 影 | 張智瑋
攝影助理 | 胡聞哲
燈 光 | 尹 航
解 說 | 孫少洪
錄 音 | 徐少輝
后期制作 | 郭梓軒
包 裝 | 孫宇 劉書平
責任編輯 | 曹丙峰
監制 | 葉晶 楊宏喜
出品人 | 時間 叢日輝
本期編輯 |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