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明的沖突”在太平洋東岸甚囂塵上之時,西岸的亞洲,北京,上演了一場不同文明尊重、平等、開放與互鑒的對話。
借助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中國重申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諧理念,有力批駁了文明關系的謬論,并向全世界清晰宣告自己重新站在世界舞臺前沿后,將秉承怎樣的行事原則。那就是“各種文明本沒有沖突。我們既要讓本國文明充滿勃勃生機,又要為他國文明發展創造條件”。
關鍵時候,中國讓亞洲乃至全世界吃了一顆定心丸。而在這一文明關系理念的未來實踐里,關鍵角色非科技莫屬。
在文明的發展歷程中,科技從來都是火車頭。毫不夸張地說,人類歷史就是科技改變生活方式的總紀錄。它的每一次開創式突破,都像開山大斧一般,最直接地影響著時代的更迭與前進。同時,科技也在不同文明之間充當著交流的使者。一個文明孕育的科技之花,伴隨人類遷徙與信息傳遞能力的提升,不斷四散他方,填補區域發展的鴻溝,激發融合創新,最終實現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
科技作為工具,本身并無善惡屬性,然而,在持不同文明關系理念的人手中,卻發揮了完全不同的作用。
在不擇手段追逐剩余價值、奉行零和思維的人手中,先進的科技,是侮辱、壓榨落后文明的“虹吸”工具。縱觀近代以來由西方主導的世界關系史,充斥著憑借科技優勢凌虐弱勢文明的不公平現象,而這一不公正秩序的締造者,直到今天都從未有過任何糾錯與放棄的念頭,甚至變本加厲。
對此,我們深有體驗。中華文明曾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思想文化、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等對周邊乃至遠方文明的進步,都發揮了重要輻射和引領作用。進入近代,我國逐漸由領先變為落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錯失了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的歷史機遇。外強中干的巨人,最終被先進科技武裝起來的西方列強擊倒。
現在我們回來了。面對全世界好奇、疑懼的目光,擁有5000年智慧積累、深諳歷史規律的中國人,給了所有人一個完全不同的文明觀。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民看到,科技在這個重生巨人的手中,并沒有像他們百年前遭遇的那群人一樣,帶來饑荒與災禍。而是通信、交通、衛生、農業、互聯網??中國人的科技幫助他們打造了某些優勢文明不可能、也絕不會賦予的經濟根基,從根源上砸開束縛自己國家發展的剝削鎖鏈,共享作為人類一員所應有的尊嚴與歡愉。
此時此刻,科技恢復了它應有的面目與使命——給予人們對明天的希望。
這次對話限于亞洲,但其意義與影響顯然不止于此。陰暗厚重的云層背后,陽光即將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