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數碼相機、電飯煲、智能馬桶,韓國化妝品、服裝,東南亞榴蓮,印度咖喱……在亞洲大家庭里,每個國家都有不少能拿得出手的“寶貝”,而這些往往是外國消費者眼中的搶手貨。前幾年,海外消費者對不少我們習以為常的國貨大加贊賞并爭相購買,形成一股“逆代購”潮流,久負盛名的“老干媽”、享譽中外的花露水、衛龍辣條、青島啤酒等是其中的代表。這背后反映出中國品牌在亞洲市場影響力正越來越大。
去年8月,世界品牌實驗室和世界企業家集團共同編制發布的2018年《亞洲品牌500強》排行榜上,豐田汽車、國家電網、騰訊控股名列前三,中國(包含港澳臺)入選的品牌共計209個,占整個亞洲品牌500強的41.80%,位居第一。其中,中國大陸入榜品牌有154個,顯示出中國品牌在亞洲市場上的重要位置和實力。
練好內功才有底氣。中國企業要用高質量產品回饋消費者期待。品質是品牌的關鍵,無論是中國古代商業文化還是現代企業精神,都把產品質量擺在第一位。同仁堂把“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作為座右銘,在堅守品質的同時確立“立足亞洲、瞄準全球”的戰略定位,在亞洲市場推進零售終端建設。重視產品質量的背后是“重義輕利”“誠信經營”的價值觀與對工匠精神的執著堅守。小米公司對其生產的手機產品有一項十分嚴苛的可靠性測試,要求手機側按鍵能夠正常使用50萬次,這相當于每天按100次,用13年都不壞。
因地制宜才有人氣。不同國家消費者生活環境、風俗習慣、對產品的需求不同,中國企業要立足當地市場,打破墨守成規的思維慣性,在做好市場調查的基礎上做好產品本土化。來自浙江嘉興的五芳齋粽子,針對亞洲不同地域消費者口味,推出椰香八寶粽、腐乳肉棕、鮑汁牛柳棕等特色產品,贏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在食品出口的同時,也傳播了中華飲食文化。
堅持創新才有朝氣。只有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推陳出新,增加產品科技內涵,才能增強中國品牌在亞洲市場中的競爭力。以往“中國制造”被人們貼上質量低劣、價格低廉的標簽,隨著“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高端制造業不斷發力,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科技創新驅動轉型,“中國制造”正向著“中國智造”邁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中國發明專利擁有量同比增長18.1%,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1.5件,整體排名升至全球第17位??萍己康牟粩嗵嵘寔喼奘袌錾现袊a品的品類更加豐富,食品飲料和日用商品之外,手機、電腦、汽車等日益走向亞洲各國家庭。
總之,在世界經濟形勢風云詭譎的今天,只有精心打磨產品質量、精準把握消費者需求、不斷提升科技含量,才能讓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在亞洲落地生根、站穩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