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這條壯美的“人工天河”綿延1500公里,由西北向東南,游走于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之間,幾十年來不曾間歇的潤澤著林州兒女。
在歷史上,林州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地方,林縣志里經常出現的詞是旱、大旱、連旱和兇旱。每逢大旱,烈日炙烤下的土地就會龜裂出一道道寸把寬的口子,干枯的莊稼仿佛一把火就可以點燃,整個林州萬戶蕭疏、河干井枯、赤地千里。據史料記載,在這514年里,干旱嚴重到“人相食”的情景發生過5次。
1959年,林縣再次遇見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內的4條河流全部斷流干涸,水庫見底無水可蓄。
林縣縣委召開緊急會議并經過長時間討論,多數參會人員一致認為要尋找可靠的水源,目光需要移至林縣境外。最終會議決定把山西境內濁漳河的水引到林縣來,時任中共林縣縣委書記楊貴發出了“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號召。
上世紀60年代,是共和國最艱苦的歲月,在黨的領導下,林縣人民憑著一錘一釬一雙手,這一干就是十個春秋。在太行山的懸崖峭壁上,“人工天河”紅旗渠,自西北向東南綿延1500公里,先后有30萬人次、1.8萬名黨員參加。
共削平1250個山頭,鑿通了211個隧道,架設152個渡槽,完成土石砌方2225萬立方米。被譽為“中國的水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跡” 。“人工天河”紅旗渠誕生之時也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改革開放后,林州市政府為繼續造福林州人民,先后多次開展對紅旗渠的修繕、維護以及景區管理運營工作,為林州的經濟轉型與發展注入新血液,并且數十年如一日奮戰在建設新林州的第一線。
2015年,旅游業被林州市確定為三大支柱產業之一。為提高林州人民生活質量,促進林州經濟轉型發展,林州市委、市政府將紅旗渠集團確立為全市旅游投資開發建設平臺,成為林州市旅游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紅旗渠為林州人民帶來了生命之水,幾十年來不曾間歇的潤澤著林州兒女,而今,作為“紅旗渠”接棒人的“紅旗渠集團” 在黨的領導下,承載著“紅旗渠精神” 砥礪奮進,續寫夢想,在紅旗渠兒女的“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的新發展中沖先鋒。
薪火相傳,精神永恒,習近平同志指出:“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
加強黨性鍛煉,增強黨性修養,許多老黨員與新黨員也都陸續選擇紅旗渠進行干部教育培訓。
而今,無論是老中青游客還是青少年學子,甚至海外游客都紛紛匯聚林州,溫故紅旗渠這段留在太行山深處的記憶。
現如今紅旗渠以紅色旅游的主題為更多的國人講述著那段讓人記憶猶新的往事,也為更多的人傳遞著紅旗渠人一脈相承的偉大精神。
紅旗渠是黨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巖壁上的一座豐碑,紅旗渠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紅旗渠集團手握接力棒在踐行“紅旗渠精神”的道路上,更重要的是弘揚紅旗渠留給后人的那種,為改變命運而不屈抗爭的“紅旗渠精神”。
制作人員表
制片人 | 齊 葳 潘 挺 張 興
監 制 | 葉 晶 楊宏喜 鄭志受
出品人 | 時 間 叢日輝
總導演 | 孫曉巖
總策劃 | 董寶振
本期導演 | 劉峰華
撰 稿 | 劉峰華
策劃 | 尹 杰 何曉亮 劉伯煒
主 編 | 劉峰華
執行制片人 | 周建華
采編負責人 | 劉 瑞
采 編 | 王二玲
攝像指導 | 初昆來
攝 像 | 丁 培 蔡曉帥
燈 光 | 尹 航
解 說 | 孫少洪
錄 音 | 徐少輝
剪輯指導 | 劉默晗
后期制作 | 劉國良
包 裝 | 孫 宇 劉書平
責任編輯 | 曹丙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