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老故事頻道《中國品牌檔案》欄目講述了一個乘著改革開放春風跨越海峽的臺商,來到大陸東莞扎根30年,將極致匠魂熔鑄到企業血脈的品牌故事。讓我們透過節目,一起走進這個凝聚匠魂的企業——東莞長鴻,探尋一代“槍王”的中國夢和世界夢。
改革浪潮翻涌下 長鴻進駐廣東東莞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臺商開始進入祖國大陸投資。他們懷著對祖國大陸血濃于水的深情,帶來了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急需的資金、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方式和經驗。臺資企業在大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歷史的跨越中,他們扮演著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廣東東莞以其背后蘊含著的強勁的發展潛力,吸引著臺商云集,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投資熱土。
臺商顏水祥在東莞生活了30多年,1991年他來到東莞高步鎮投資建廠,開廠之初,大陸百廢待興,顏水祥看好前景無量的建材市場,以花園工具為輔,擠膠工具為主,向海外市場出口高端產品成為長鴻的主要驅動力。如今,他所創建的長鴻膠槍,已經由一家小工廠成長為大公司。
憑借技術創新和敏銳的市場洞察 長鴻數次轉危為安
長鴻也曾因設備投入大、訂單量不足等原因,陷入到空前的經濟危機之中。當時,有一些貿易公司希望長鴻迎合市場需求出產低端產品,但長鴻創始人顏水祥秉持著對長鴻產品質量的高標準要求、對長鴻品牌的高端化追求,毅然拒絕了這種以犧牲品牌定位為代價獲取短期利益的做法。面對長時間的虧損,顏水祥依然堅持高品質的生產。
2002年,顏水祥弟弟顏水蒂的加入,為長鴻注入新的技術活力。經過幾年沉淀期,長鴻逐步實現原料標準化、零件通用化、加工標準化、設備精度化,很快,長鴻膠槍便成為北美和歐洲膠槍市場的總代理。
在之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時,顏水祥順勢而為,選擇了希望和信任,轉向國內市場,實現了企業的轉型升級,開啟長鴻的品牌發展之路。
極致匠魂熔鑄長鴻 長鴻出品必屬精品
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2017年,李總理提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的要求,希望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的關鍵階段,弘揚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培育愛崗敬業、持之以恒的職業精神,這對中國傳統制造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一家對產品有著極高要求的制造企業而言,東莞長鴻每只膠槍采用真材實料精心打造,從不以次充好,甚至為把產品做到極致,不吝精力和時間,延長工序流程,深度把握細節。一絲不茍保質量,不差分毫出產品,精益求精鑄品牌,追求極致的匠魂,隨著歲月的流淌,逐漸熔鑄在長鴻的血脈之中。
顏水祥在采訪中談到,品牌是對客人的保證,對個人品質的保證,也是對我們自己產品負責任的保證,這個品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我希望我有一天成為膠槍的“國王”,把長鴻膠槍布滿全國全世界。
潛心鉆研新技術 鍥而不舍民族魂
現代工業制造業逐漸邁進自動智造新高度,呈現出智能制造的新浪潮,長鴻膠槍憑借多年的不懈摸索,在膠槍工業設計和技術創新上取得革命性的突破,率先實現膠槍的自動斷膠功能,引領行業環保風潮,也奠定長鴻膠槍行業領先地位。2018年,"212系列"成為長鴻膠槍轉向國內市場打出的第一槍,因外形美觀、方便舒適、使用壽命長等優點一經問世便廣受好評。
顏水蒂表示,中國品牌崛起是因為很多中國人像我們一樣,都想把中國產品做到最好,繼而讓全世界認同中國制造,中國制造就是優質產品的代名詞。
漫長歲月中,長鴻打磨出近百種膠槍,每一只槍都傾注了長鴻人的智慧和心血。伴隨著改革開放而茁壯成長的長鴻,始終扮演著一個鍥而不舍的時代角色。鍥而不舍,永不言敗,激勵著一代代長鴻人奮勇向前。
改革開放以來,臺商在大陸的投資發展的歷程,進一步密切兩岸的聯系,增進兩岸人民的感情,深化兩岸交流交往的內涵,也成為了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推動了兩岸關系的發展。如今的時代是更好的時代。正如顏水祥所說,一切才剛剛開始。
制作人員表
制片人 | 齊葳 潘挺 張興
監制 | 葉晶 楊宏喜
出品人 | 時間 叢日輝
總導演 | 孫曉巖
總策劃 | 董寶振
本期導演 | 鄭偉晶
撰 稿 | 鄭偉晶
策 劃 | 尹 杰 何曉亮
主 編 | 劉峰華
執行制片人 | 周恒宇
采編負責人 | 薛 敏
采 編 | 關 升
攝像指導 | 阿 中
攝 像 | 夏龍飛 馬威
燈 光 | 尹 航
解 說 | 孫少洪
錄 音 | 徐少輝
剪輯指導 | 王 麗
后期制作 | 王 麗
包 裝 | 孫宇 劉書平
責任編輯 | 曹丙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