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飲食文化作為其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不僅側面描繪出各地物產的情況與民俗習慣的不同,更流傳下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在歲月的雕琢下愈加煥發出迷人的光彩,飄散出誘人的味道。
“中華美食名片”——全聚德,在塵世煙火中浸染了一個半世紀,它見證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發展變化,也奠定了中華美食的國際地位。
8月2日,《中國品牌檔案》欄目如期播出《全聚德的講究》,帶領國人一同走進這一“中華美食代表”的世界,感受全聚德歷經百年風雨而長盛不衰、生生不息的人間“煙火”,探尋涌動在全聚德血液中的創新基因及“食業”情懷!
百年爐火生生不息 改革創新基業長青
100多年前的北京前門大街,45歲的楊全仁結束了販賣活禽的生涯,用畢生積蓄,豎起了一塊全聚德的金字招牌。
尋宮廷御膳古法,將掛爐烤鴨技藝鉆研至頂峰,全聚德憑借精湛的烤鴨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屹立不倒,長盛不衰,被譽為“中華第一吃”。
新中國成立后,周總理曾先后27次來到這里,接待了多位名人政要,“全而無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這是周總理對“全聚德”三字內涵的精辟詮釋。
老字號需要傳承堅守,更需要與時俱進;老字號的金字招牌是耀眼的光環,同時也是一種責任和壓力。全聚德歷經150余載卻依然枝繁葉茂、基業常青。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幾乎在企業發展的每個階段,全聚德都做出過具有行業風向標作用的創新之舉,也正是深埋在全聚德血液中的創新基因,推動著這家老字號在百年風雨中砥礪前行,不斷擦亮著這塊中國餐飲行業的金字招牌。
恪守匠心打造精品 用心服務極致享受
北京烤鴨歷史悠久,名揚中外。
著名的全聚德烤鴨技藝源自宮廷,由原清宮御膳房孫師傅創立,歷經七代傳承創新,最終形成今天的品味。其標準之嚴苛,程序之復雜,工藝之考究,實屬罕見。精工細作是全聚德的立業之本,一只烤鴨從選料、烤制到端上餐桌要經過至少5道程序,31個步驟,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150余年的匠心傳承,一代又一代的烤鴨師傅,幾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這份匠心與堅守,鑄就了全聚德爐火純青的烤鴨技藝,也成就了全聚德在食客心中無法撼動的地位。
“鴨要好、人要能、話要甜”,則是全聚德恪守的生意經。“鴨要好”是誠信經營的核心,“人要能”、“話要甜”則是樸實而又具體的自我要求,以家人之心,溫暖顧客,是每一位全聚德人不變的追求。
古韻古香的全聚德餐廳透露著精致與典雅,再加上潤物細無聲的席間服務,使得消費者在全聚德體驗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滿足與升華。
全聚德總經理周延龍表示,中國的餐飲業雖然整體發展很快,但是我們缺少在行業當中體量大、有國際影響力的民族品牌,希望中國餐飲人共同努力,把中餐融入到民族文化自信當中,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精粹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家齊心協力把民族餐飲做得更好!
從前門大街上的一間經營烤鴨的“爐鋪”,發展到名震京城的“天下第一樓”,再到如今擁有100多家成員企業的中式正餐連鎖企業,150余年間,全聚德薪火相傳,歷久彌新。
這不僅是一個品牌的發展與探索,更是一份難得的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弘揚,精耕細作,極致追求,創新求變,這些難能可貴的品質與堅守,盡顯全聚德的“食業”情懷,在未來也將伴隨著全聚德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制作人員表
制片人 | 齊葳 潘挺 張興
總導演 | 孫曉巖
總策劃 | 董寶振
本期導演 | 劉峰華
撰 稿 | 孫曉巖
策 劃 | 尹杰 何曉亮
主 編 | 劉峰華
執行制片人 | 周恒宇
采編負責人 | 宋 巖
采 編 | 王治慧
攝像指導 | 佘林柏
攝 像 | 胡聞哲 馬威
燈 光 | 尹 航
解 說 | 孫少洪
錄 音 | 徐少輝
后期剪輯 | 張 璇
包 裝 | 孫宇 劉書平
責任編輯 | 曹丙峰
監制 | 葉晶 楊宏喜
出品人 | 時間 叢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