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春風吹動了中國花卉產業,30多年來,中國花卉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與中國花卉“工匠”們的不懈努力而不斷發展壯大。8月2日,《中國品牌檔案》欄目播出《花開世界品牌夢》,將人們的視線轉移到一家親歷和見證了中國花卉產業30年發展,在引領中國花卉產業發展征程中,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的花卉企業——天津市東信國際花卉有限公司。
垃圾山變身“后花園” 開啟花卉產業報國夢
上世紀80年代初,花卉行業漸露端倪,然而,雖有市場,卻發展不足。內有品種單一,生產規模小,科技水平低等問題制約,外有老牌花卉國荷蘭等國的行業壟斷,如何打破這種局面,是當時很多愛花之人、有志之士的迫切愿望。科班出身的楊鐵順,也是其中之一。
創業初期,楊鐵順看到了中國花卉產業的問題以及廣闊的前景,立志要培育國人自己的優質花卉,參與世界花卉市場的競爭,讓中國花卉在世界上揚眉吐氣。帶著這樣的夢想,楊鐵順毅然辭去公職,在一片垃圾山上,開始了自己的花卉產業報國夢。
把垃圾山變成花卉基地,其難度可想而知。面對家人的不解、旁人的嘲諷、環境的惡劣、過程的艱辛,這一切都未曾讓楊鐵順畏縮后悔。憑著滿腔的熱血和滿身的汗水,三年時間,他用一鍬一箕,在垃圾山上,硬生生的刨出了一塊塊平整的苗圃地,“大順”花卉,初見雛形,上百種常見花卉在這里生根發芽,然后走入尋常百姓家,經歷重重考驗,楊鐵順終于看到了夢想的第一縷曙光。
花卉大國變“強國” 自主育種培育高端花卉
長久以來,中國是公認的花卉大國,卻不是花卉強國,自主育種能力不強,新優品種嚴重匱乏,高端花卉一直過度依賴進口,作為具有古老養花傳統的國家,大而不強的尷尬局面,始終讓楊鐵順感慨萬千,大眾品種要做好,高端花卉也要做強,隨著花卉產業的逐步成熟,他開始了更高的追求和挑戰。
2004年,楊鐵順進行徹底的改造升級,擇址重建,生產規模擴大到207畝,采用了當時最為前沿連棟玻璃溫室技術,并著重加大科研投入,同時,積極與國外大型知名花卉生產商建立合作關系,從基礎學習,從點滴積累,不斷將國外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吸收消化后歸為己所用。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期間,大量原本必須依賴進口的高端成品花卉,陸續開始在這里展開育種,完成改良,走向市場,逐步打破了國外老牌花卉強國的壟斷局面。
企業性質民轉國 政企聯合放眼國際
花卉是一項高效農業,與傳統農業相比,其經濟效益可成倍甚至幾十倍增長,對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具有深遠意義。同時,其作為都市型農業的新亮點,還可以帶動眾多相關產業的發展。2008年,為了助力鄉村經濟振興,發展都市農業,在東麗區政府的高度重視,有序引導下,楊鐵順和他的大順花卉,完成了由民營企業向國有企業的華麗轉身,實現了政策、資金、技術的強強聯合。
新的身份是新的起點,同時也代表著新的擔當和使命。今天,嶄新的天津濱海國際花卉科技園區拔地而起,從占地規模,花卉品類,到科技含量,創新高度,實現了巨大的升級和跨越。
單體溫室面積世界第一的智能連棟玻璃溫室,集成了歐美國家最先進的高檔盆栽花卉現代化周年溫室生產技術,實現了對世界一流同業企業的全方位超越;
溫室內物流緩沖系統,空中可移動苗床充分利用空間,創新的頂部天車軌道輸送系統,顛覆傳統花卉產業認知;
先進的自動化的潮汐式灌溉系統,水系自動循環與消毒系統,保證每一株花卉的溫度、濕度和光照的自動化控制,使得整棚花卉產品的枝株大小、花葉成色從外觀上整齊劃一;
眼前的一切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同行業生產廠家和商家無不驚艷嘆服。
從一座垃圾山開始,到今天成為占地3400余畝的綜合性花卉龍頭企業,從大順花卉到濱海國際花卉科技園區,一代追夢人,一群奮斗者,幾十年的奮力拼搏,讓曾經一個看似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一步一步走向現實,花卉強國,農業振興,這樣的口號看似宏偉,但是只要有不變的信念和踏實的行動,那夢想就一定能夠照進現實,照亮遠方!
制作人員表
制片人 | 齊葳 潘挺 張興
總導演 | 孫曉巖
總策劃 | 董寶振
本期導演 | 王 爽
撰 稿 | 王 爽
策 劃 | 尹杰 何曉亮
主 編 | 劉峰華
執行制片人 | 周恒宇
采編負責人 | 薛 敏
采 編 | 劉田田
攝像指導 | 武曉強
攝 像 | 菜曉帥
燈 光 | 尹 航
解 說 | 孫少洪
錄 音 | 徐少輝
后期剪輯 | 劉厚瑞
包 裝 | 孫宇 劉書平
責任編輯 | 曹丙峰
監制 | 葉晶 楊宏喜
出品人 | 時間 叢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