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中國品牌檔案》欄目播出《一雙布鞋的故事》,聚焦南京的一家北京布鞋專賣店——步源軒,通過展現(xiàn)一位正宗南京人制作地道中國布鞋的歷程,傳遞千層底布鞋這一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向人們生動講述了一個足尖上的品牌故事。
2008年6月7日,”千層底”成為國務院正式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之一。
據(jù)步源軒品牌創(chuàng)始人楊憲成介紹,一雙真正的千層底布鞋,鞋底每平方寸不多不少正好81針,一雙鞋至少要2100針。
從北京到南京 一雙布鞋一種生活態(tài)度
紀錄片開篇,鏡頭移至南京市鼓樓區(qū)山西路39號,一個不大的商鋪,貨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中式布鞋。一雙結實耐穿、柔軟舒適的中式布鞋,里面蘊藏著豐厚的歷史積淀、風俗掌故,有著幾代人共同的記憶。
據(jù)了解,1996年,北京步源軒在南京山西路開門營業(yè),這是南京第一家中式布鞋專賣店,鞋店生意非常火爆,南京城愛穿布鞋的中老年人絡繹不絕。對很多人來說,到步源軒找到一雙合腳的鞋子,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中式布鞋,總讓人感覺,懶散中透著悠閑隨性,質(zhì)樸中流露出大氣厚重。從北京到南京,一種生活態(tài)度都可以洋溢在一雙鞋子里面。
步源軒品牌的創(chuàng)始人楊憲成很喜歡享受生活,也把對生活的品位注入到步源軒的布鞋里。閑暇時,楊憲成喜歡穿著他最中意的千層底布鞋,在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畔散步,去夫子廟喝一碗鮮香爽滑的鴨血粉絲湯,走在古城墻上,感受一下曾經(jīng)的十朝古都、六朝金粉。楊憲成把他對生活品質(zhì)的追求,把平靜中和的中國式生活方式融進了一雙鞋子的制作中。
一雙步源軒布鞋,不動聲色地流露出傳統(tǒng)與時尚的超然品質(zhì),卻又實用耐看,經(jīng)得住推敲,在任何時代都可以成為經(jīng)典。
千層底厚一寸 一雙布鞋是一種文化
在步源軒的手工制鞋作坊里,步源軒手工布鞋從業(yè)藝人進行著打袼褙、納鞋底、浸泡、悶軟、錘平、整形、曬干、切底邊、剪裁鞋梆、绱鞋、楦鞋、子修抹邊、檢驗等日常的傳統(tǒng)制鞋工作。一雙雙布滿皺紋老繭的手穿針引線、反復磨剪,將柔軟的棉布變成了結實耐磨的布鞋。
楊憲成介紹說,步源軒千層底布鞋做工復雜,工序繁縟,技藝高深,難度大,耗時長,而且工藝要求嚴格,其中“納鞋底”對手工的要求極高,而這個步驟無法用機器,因為針在剛度等各方面都不夠,必須要用手的力量把它納出來。納出來的底比較硬,穿過后就會變軟,如此可確保每只鞋子舒適耐磨。似柔卻剛,外表隨和,內(nèi)心堅強,這矛盾的統(tǒng)一也有著我們國人性格的體現(xiàn)。
這些手工精湛的鞋匠們,甚至比機器制作還要精準,幾十道繁復手工的結果,成就每雙烙印上步源軒標志的布鞋。
楊憲成強調(diào),步源軒通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從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有兩個重要因素——“傳統(tǒng)”和“創(chuàng)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打造中國布鞋時尚精品”,步源軒致力打造中國傳統(tǒng)布鞋行業(yè)的標桿。
《莊子》書中云,忘了腳,是因為鞋子合適的緣故。楊憲成不僅做一份事業(yè),還在傳承一種樸實如布鞋一般的中國精神;步源軒不只是一個品牌,它賦予鞋子一種生活態(tài)度,也傳遞出一種刪繁從簡的文化內(nèi)涵。楊憲成和步源軒堅持把正宗的布鞋制作技藝傳承下去,也將幸福感傳遞給每一位顧客。
制作人員表
制片人 | 齊葳 潘挺 張興
總導演 | 孫曉巖
總策劃 | 董寶振
本期導演 | 李 南
撰 稿 | 孫曉巖
策 劃 | 尹杰 何曉亮
主 編 | 劉峰華
執(zhí)行制片人 | 周恒宇
采編負責人 | 宋 巖
采 編 | 王治慧
攝像指導 | 武曉強
攝 像 | 丁培 蔡小帥
燈 光 | 尹 航
解 說 | 孫少洪
錄 音 | 徐少輝
后期制作 | 張 璇
包 裝 | 孫宇 劉書平
責任編輯 | 曹丙峰
監(jiān)制 | 葉晶 楊宏喜
出品人 | 時間 叢日輝
本期編輯 |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