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中國品牌檔案》欄目播出了《一張好被 送君入眠》紀錄片節目,透過影片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佛山市嘉喜被服廠有限公司的“前世”與“今生”,更為深入的了解到“嘉喜”這個品牌背后的故事,見證了中國家居紡織發展史上一段被塵封的記憶,從而探尋到傳承經典老字號“嘉喜”永葆青春的“長生”之道。
一張好被子 究其根本在“棉胎”
影片的開篇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樣的被子能夠算得上是一張好被子?
對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而,無論有多么不同的認知,被子都是人們無法舍棄的生活必需品。從數萬年之前的一塊獸皮,到如今的品類繁雜,被子,跟隨不同地理環境和人文需求,歷經了無數年的衍變。獸皮、草被、毛被、絲帛、布衾、羽絨被、紙被,直到棉花被廣泛應用,基于棉胎縫制的棉被成為世界上影響力最為廣泛的被子之一。
一張好的棉被,不但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和保溫性,還具有很好的耐熱性和衛生性。但是好的棉被,離不開一個好的被芯——棉胎。這種以棉花為填充物,采用鋪棉、定型、網紗、研磨工藝加工而成的方狀織物稱作棉胎。棉花外罩紗布、白布、印花布,經絎縫工藝再加工就稱作被芯或棉胎。也俗稱棉絮。棉胎、被芯外罩上被套或縫上被里就稱作棉被。
一只棉胎的好壞,成就一張棉被的品質。中國人對棉被情有獨鐘,從手工彈棉制胎,到工業流水生產棉胎,改變的是勞作方式,不變的是漫漫長夜里的那份溫暖。
嘉喜董事長潘嘉紅介紹,我們國家作為優質棉胎的國標要求的回彈率是65%~70%,而“嘉喜”棉胎的回彈率可以達到90%~95%,舒適的被子一定是導熱性、透氣性特別好的被子,我們的棉花可以做到這一點。
打開一部塵封已久的檔案 追溯“嘉喜”最初的遇見
在佛山市檔案館,還留存著一份年代久遠的檔案。佛山市嘉喜被服廠有限公司,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宣統年間,這家老廠在早期專注于生產棉胎。從解放前佛山市80多家棉胎店,歷經戰火,到解放后,生存下來的棉胎老店,只剩十三家。1957年,響應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號召,十三家老店正式組建成立佛山市棉胎生產合作社,這便是嘉喜的前身。
改革開放以后,嘉喜的產品線從棉胎擴大到整個床上用品。在中國,床上用品的生產屬于傳統產業,一度產能過剩。然而,這并不影響嘉喜的發展。在過去的一百多年的生產歷史當中,嘉喜的整個生產體系沒有發生變化;嘉喜人對產品品質的要求,也沒有變化。這是百年嘉喜,品質始終如一的奧秘。
為發展傳承與創新并舉 唯一不變的是對品質的追求
企業的生命在于企業精神的延續,嘉喜人不斷將優秀的企業文化傳承下來,將良好的傳統繼承下來,通過一代代嘉喜人的努力,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不斷地推動企業去適應變化多端的新市場。作為企業掌舵人的潘嘉紅深知當今的消費者對生活用品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他堅持將嘉喜的產品品質放在企業發展的首位。
緊跟時代的步伐,不落于觀念之滯后。隨著消費迭代和產品快速更新的消費需求,嘉喜被服從設計、制造工藝上持續進行改良。而高端客戶的需求使得嘉喜在保持做好核心產品棉胎和蠶絲被的同時,擴大了產品線的品類。一套套優質的床上用品從嘉喜的生產線上走向廣闊的市場、走向世界。
專注、堅守、誠信、品質是不斷推動嘉喜持續前進的生命力,一代代嘉喜人,在持續地堅守一份工匠精神的同時,也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從清朝到共和國,從棉胎到蠶絲被再到家紡全品類。嘉喜,佛山人心目中溫暖的記憶,將延續這份情感,伴隨一代代華人,在未來無數漫長的夜晚,送他們一場又一場好眠。
制作人員表
制片人 | 齊葳 潘挺 張興
總導演 | 孫曉巖
總策劃 | 董寶振
本期導演 | 羅禹墨
撰 稿 | 羅禹墨
策 劃 | 尹杰 何曉亮
主 編 | 劉峰華
執行制片人 | 周恒宇
采編負責人 | 劉智慧
采 編 | 馮 駿
攝影指導 | 武真慧
攝影助理 | 胡聞哲 張智瑋
燈 光 | 尹 航
解 說 | 孫少洪
錄 音 | 徐少輝
后期剪輯 | 張 璇
包 裝 | 孫宇 劉書平
責任編輯 | 曹丙峰
監制 | 葉晶 楊宏喜
出品人 | 時間 叢日輝
本期編輯 | 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