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方得始終
對于現代社會的人們來說,手機的重要性毋庸贅言,而放眼如今的中國手機市場,消費者已經不再單純的“迷信”國際品牌,越來越多代表“新國貨”形象的國產品牌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小米”作為其中的代表之一,近年來也頗受關注,今天,將讓我們把鏡頭就將聚焦在“小米”,共同探索他的成長之路。
2018年9月7日,小米在港交所完成首次公開募股,正式登陸香港交易所主板,這家8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互聯網公司如今已經成為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機公司,并且建成了全球最大的LOT平臺,鏈接超過了1億臺互聯網智能設備,其自行研發的MIUI操作系統目前已有77個語言版本,月活用戶達到1.9億,營業額也早已突破千億。這樣的發展速度,讓所有人為之嘆服,人們也開始更多的陷入了“小米模式”的思考。
2010年前后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動蕩不安,國外品牌依然占據著絕對的市場優勢,昔日“王者”諾基亞的發展頹勢愈發明顯,摩托羅拉憑借多款安卓手機異軍突起,HTC、蘋果、黑莓等品牌也來勢洶洶,而國產機則大量集中在運營商的定制機市場。消費者要么選擇高價大牌旗艦機,要么選擇打電話發短信為主的國產低端機,市場上壓根沒有2000元左右的“高性價比”智能手機可選。這正是小米看中的市場空白,如何制造一款“頂級配置,價格親民”的手機,進而改變“國貨”形象,是雷軍創業的初心。
但是,要在競爭本就異常激烈的手機市場中站穩腳跟,其難度可想而知,比起軟件技術的攻關和積累,硬件的供應和生產更加困難。因為質疑初創公司的實力,幾乎所有供應商在一開始都拒絕了與小米的合作,這幾乎將初生的小米直接推向了死亡。為了尋求轉機,雷軍親自出馬,挨家挨戶的拜訪供應商,終于才打開了一點缺口。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2010年的小米人過的異常艱難,在大牌廠商激烈廝殺時,小米一步一個臺階的緩慢成長著。2011年8月,小米在北京798藝術中心召開發布會,正式發布旗下第一款智能手機——小米1。
采用互聯網在線銷售模式,在開售僅一個小時時間內,下單量就突破了5萬;開售僅3個小時,首批10萬臺備貨全部售罄,可以說,小米人在2011年,完成了0到1的跨越,也為小米奠定了極為穩固的用戶基礎。2012年年底,小米宣布年手機出貨量達719萬臺,并正式上線了應用商店,初步建立了MIUI在Android系統上的生態。而為了快速搶占市場,2013年,小米推出了旗下另一個品牌——紅米,主打百元機或千元機等低端機型。到2013年年底,小米系列手機的出貨總量一路飆升至了2600萬臺,MIUI全球用戶首次突破1000萬。
2014年是公認的國內智能手機廠商崛起之年,小米手機年銷量暴增220%以上,達6112萬臺。到2015年,7000萬臺的年銷量讓小米坐穩了國內智能手機的寶座,也最終長留全球排行榜前五之列。
除此之外,從2013年年底開始,小米還全面開啟了生態鏈計劃,到2016年3月,小米生態鏈企業達55家。
然而快速增長的背后也存在諸多隱患,2015年,小米還是走到了業務的拐點。因為市場的消費升級以及一直以來對線下渠道的忽視,加之快速發展帶來的管理問題,小米的銷量遭遇瓶頸。而 2016 年更是遭遇斷崖式下滑,手機全年銷量卻直線下降到5541萬,從第一名跌落到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五位。在手機行業,一旦銷量開始下滑,意味著進入“死亡通道”——諾基亞、摩托摩拉、HTC等都曾經歷。小米還能走多遠,成為了這一年手機行業的共同話題。
2016年5月,雷軍從生態鏈業務中抽身,重掌手機業務大權,親抓供應鏈,并多次走訪線下市場。在研發板塊,2016年10月份,小米MIX成功發布,全球首款全面屏手機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全陶瓷機身,成為當年備受矚目的焦點,這讓小米重新贏得用戶的信心,并開始重拾失去的市場,2017年第二季度,終于重回智能手機排行前五,實現絕地反擊。
2017年,無論是從手機、線下渠道零售還是小米生態鏈的建設上,小米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如今除了手機以外,小米電視,智能手環,掃地機器人等眾多產品,秉承著“價格厚道,感動人心”的八字真言,一經問世就備受歡迎,小米的每一款產品在充當“價格屠夫”的同時也在倒逼整個行業的進步。
2018年4月25日,雷軍在發布會上宣布,小米硬件綜合凈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讓消費者用便宜的價格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成為了小米人共同的價值觀,同年5月3日,小米正式在港交所遞交IPO招股說明書,2018年9月7日,小米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8年時間,小米走出了一部中國科技創業的奮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