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境外的華為和榮耀手機用戶只要將銀聯卡添加到具備Huawei Pay功能的手機上,持機靠近支持銀聯手機閃付的POS機,掃描指紋,即可輕松快捷完成支付。在安全性方面,Huawei Pay采用了全終端解決方案,保障了用戶的支付安全,同時配合支付標記(Token)技術,有效保護持卡人的隱私與數據安全。
華為模式的成功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世界對中國企業和中國產品的看法。2005年4月28日,英國電信宣布其21世紀網絡供應商名單,華為作為唯一一家中國廠商,與國際跨國公司入圍“八家企業短名單”。英國電信對于供應商的選擇在業內以苛刻著稱,尤其對于此次被稱為業界最具前瞻性的下一代網絡解決方案。因為,英國電信未來5年將為此投資100億英鎊,所以“八家企業短名單”的產生就耗時兩年。
品牌出口的重要基礎之一是技術,特別是高科技行業,沒有核心技術,品牌會空殼化,沒有生命力。所以,華為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自主的技術路線。
華為要在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的思路可以說是與生俱來。1988年,華為成立伊始。當時的中國電信設備市場幾乎完全被跨國公司瓜分,初生的華為只能在跨國公司的夾縫中艱難求生。一開始的華為只是代理香港一家企業的模擬交換機,根本沒有自己的產品、技術,更談不上品牌。但志存高遠的華為義無返顧地把代理所獲的微薄利潤,點點滴滴都放到小型交換機的自主研發上,利用壓強原理,局部突破,逐漸取得技術的領先,繼而帶來利潤;新的利潤再次投入到升級換代和其他通信技術的研發中,周而復始,心無旁騖,為今后華為的品牌戰略奠定了堅強的技術基礎。
華為模式的撬點:農村包圍城市
世界如此之大,東方不亮西方亮。你歐美跨國公司吃歐美市場的肥肉,我可以先去啃亞非拉市場的骨頭。不能正面碰撞我先迂回側翼。1995年,華為啟動了拓展國際市場的艱苦漫長旅程,起點就是非洲和亞洲的一些第三世界國家。
這一戰略思路很清晰,但真走起來也非易事。華為的可貴之處在于堅持,在于能夠承受“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折磨。從1995起,經歷了6年的漫長拼搏,一直到2001年華為在國際市場才真正有了成效。這一年,華為的產品已經進入非洲、亞洲等十幾個國家,年銷售額超過3億美元。華為的品牌也開始在這些第三世界國家逐步叫響。
談到在非洲市場的拓展經歷,當時負責開拓非洲市場的鄧濤感受頗多:“剛到非洲,面對25個國家、4.5億人口、地盤差不多是中國兩倍的一個陌生市場,沒有人知道華為公司,甚至都不太了解中國,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非洲地區和印度、巴西、俄羅斯這些大國不同,國家分散,你不出差就死定了。1998年我基本上都是一個人頻繁跨國出差,那年在肯尼亞,居然兩個月沒講過漢語。幾年下來,飛機坐了不知道多少趟,從波音到蜻蜓飛機,光護照就用掉了3本。”
華為:如何撬開核心市場的堅冰
進入歐美也是先從邊緣做起。1998年就奔赴莫斯科開拓市場的李杰告訴記者:“剛到莫斯科,我們就馬不停蹄把俄羅斯的每一個地區都跑了一遍,競爭對手滑雪、和家人團聚的時間我們都用來攻取陣地。但是,1998年我們一無所獲。1999年還是一無所獲。但我們堅持了下來,并告訴大家,華為還在。”鍥而不舍的堅持讓華為最終有了收獲。雖然第一單合同只有38美金,但到2001年,華為與俄羅斯國家電信部門簽署了上千萬美元的GSM設備供應合同。2002年底,華為又取得了3797公里的超長距離國家光傳輸干線的訂單。到2003年,華為在獨聯體國家的銷售額超過3億美元,位居獨聯體市場國際大型設備供應商的前列。
從非洲轉戰歐洲的鄧濤已經升任公司副總裁,他告訴記者,剛開始的確艱難。當初,華為歐洲地區部只有兩個人,連運營商的門都進不去。因為歐洲人認為中國只能生產廉價的鞋子,對中國人能生產高科技產品聞所未聞。比如前些年華為參加戛納電信展,法國電視臺的報道題目竟然是:“中國居然也有3G技術?”充滿了懷疑和不屑。
當時法國第一個吃螃蟹的電信公司采用華為設備后,法國一些媒體覺得不可思議,要求到華為采訪。結果一位法國記者到華為采訪后,連北京都沒去就馬上回國,趕寫了一篇“驚世駭俗”的文章,告誡歐洲的電信制造企業:你們將會受到這家中國企業的嚴峻挑戰。
自信,對一個人成功很重要,對一個公司也同樣重要。如今,華為海外銷售就已達到22億美元,產品已經進入包括德國、法國、英國、葡萄牙、荷蘭、美國、加拿大等歐美14個發達國家。而且,華為還在全球建立了8個地區部、55個代表處及技術服務中心,銷售及服務網絡遍及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