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國家的名片。70年,從符號到品牌,從制造到智造,從速度到質量,中國品牌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變革。
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它作為見證者,探索著時代的發展脈絡,也承載著兒時的溫暖回憶。
中國品牌,是時代,也是經典。
今天,我們繼續回顧80年代那些長久留存在我們記憶中的國貨品牌。
英雄鋼筆:知識分子的標配 直到90年代,許多中國中年人還保持著80年代在胸前口袋別一支鋼筆的習慣。盡管此時書寫已不再是鋼筆的專屬功能,但這支鋼筆所展現的中國人對文化知識的渴望與尊重,并沒有因為電腦等更先進書寫方式的出現而有絲毫的褪變。
種種鋼筆品牌中,“英雄”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
英雄金筆廠的前身華孚金筆廠開設于1931年,1966年改名為國營英雄金筆廠。改革開放后,英雄筆廠引進國際先進設備,改良制造技術,一舉成為鋼筆第一品牌。當時的英雄鋼筆,不僅是高檔的書寫工具,更是“知識與文化”的象征。人們無論穿西裝、中山裝還是襯衫,幾乎必然要在胸前口袋別一支到兩支英雄鋼筆。全中國的男女老少都渴望擁有一支“英雄”,絲毫不掩飾對于“知識分子”身份的羨慕和向往。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英雄”品牌處于全盛時期,50%的國內自來水筆市場占有率、70%的國內金筆市場占有率,讓“英雄”當仁不讓地成為當時制筆業的龍頭,甚至美國派克公司到訪的工作人員都對其贊賞有加。
英雄鋼筆還見證了國家許多重要歷史時刻。1984年12月19日,在鄧小平和撒切爾夫人等的注視下,中方用“英雄”筆簽署了中英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7年4月13日,中方使用“英雄”筆簽署了中葡兩國關于澳門問題的的聯合聲明;2001年11月11日,中方代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議定書》文本最后一頁上簽名,使用的也是“英雄”筆……
時至今日,很多人家里還珍藏著承載兩三代人記憶的“英雄”鋼筆。這份對文明孜孜以求的民族情懷,必將不斷傳承下去。
中華牙膏:我們曾有“世界最好”
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人口腔清潔保健靠的是“南有中華,北有藍天”。這其中的“南有中華”指的就是上海牙膏廠生產的中華牙膏。而上海牙膏廠的前身——中國化學工業社,早在百年前就開始為中國人走進現代文明而努力了。
中國化學工業社成立于1912年,其生產的第一盒牙粉取名為“三星”牌(中國人喜歡的“福祿壽”三星),1922年,推出了近代中國第一款“三星”牌牙膏。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上海福新行牙膏廠首次推出了“中華”品牌,后來該廠并入中國化學工業社,在對膏體配方和香型進行改進后,中華牙膏這一品牌步入了黃金時代。
改革開放前,曾有美國企業對中國牙膏進行多年的質量跟蹤調查,其結論是:中國牙膏是世界上最好的,他們的品牌一旦走向世界,將造成不小的威脅。遺憾的是,曾經作為國民驕傲的“中華”牙膏于1994年被聯合利華以技術投資并租用,逐漸失去昔日的地位,中國口腔護理市場也被佳潔士和高露潔瓜分。直到近幾年,中國牙膏市場才在云南白藥等一批國產品牌的帶領下逐漸收復失地。
回力鞋:足下生輝
改革開放后,中國人迅速感知到個人形象的呆板與粗陋,就此開始了對“美麗”的載體——服飾品牌的狂熱追求。
與服裝相比,鞋一直被忽視,或者說無暇顧及。草鞋、布鞋、皮鞋,以及備受歡迎的解放鞋,幾乎代表了改革開放前的鞋類史。而這也從側面襯托了回力等全國性品牌的非凡地位。
上世紀60年代起,中國鞋業是“飛躍”、“回力”和“雙錢”的天下。尤其是上海產出的回力鞋,幾乎等同于那個時代的奢侈品。正因為它的存在,讓中國人有了高端、專業、運動等品牌概念。
回力的前身義昌橡皮制物廠成立于1927年,1935年正式注冊了“回力”鞋類圖案商標?;亓π啙嶕r明的設計,在那個千人一面的時代里,顯得卓爾不凡。到了80年代,擁有一雙回力鞋在青少年中更是潮人的標志。
與回力的聞名已久相比,另一個鞋類品牌雙星可謂橫空出世,給了80年代急欲打造個性形象的中國人一個新鮮概念:休閑。人們在布鞋、皮鞋、膠鞋之外,多了一個舒適、潮流的新選擇。
雙星始建于1921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民族制鞋企業。50年代初改制后,又成為中國最早的國有制鞋企業。
雙星的崛起,背后頗有些“無奈”——改革開放后,老產品解放鞋斷了銷路,被“逼”下海進市場。誰料卻接連創下多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一:第一個打破了統購包銷的流通體系、第一個打破了計劃經濟物價局定價、常年不變的價格體系、第一個以企業獨家名義召開全國產品訂貨會、最早在國內外建立連鎖店……改革開放,給了無數個雙星脫穎而出的歷史機遇。
北汽212:不僅僅是交通工具
北京吉普212,俗稱北汽212,誕生于1965年。但無論是70后、80后甚至是90后,對于國產汽車的記憶,很多就始于這輛當年滿街跑的“綠吉普”。
北汽212是中國最早生產的乘用車。從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主席乘敞篷“212”檢閱紅衛兵至今,土生土長的“212”暢銷不衰。因其車身堅固耐用、價格低廉、維修簡便、具有極強的越野能力,在80年代紅遍全國。
在北汽212之前,中國人對汽車的印象停留在美系大轎車,后來中國有了自己的品牌紅旗轎車,但對吉普車,也就是現在說的SUV,并沒有概念。在那個汽車稀缺的年代,北汽212用其可拆卸式的軟頂設計、全軍綠色的車身,塑造了中國人對吉普車的認知。而彼時能夠乘坐北汽212的,都是有級別的干部,這更增添了這輛綠吉普的非凡魅力。
北汽212的意義不僅于此,1983年北京汽車制造廠與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合作以后,以北汽212衍生出來的BJ-2020系列車型是解放軍基層部隊中數量最多的輕型多用途車輛之一。
今天,北汽212系列車型成為了大多數人的情懷之物,但即便是現在在街上看到,也常能聽見一聲驚呼:這就是那個時代我們想要的車。
長城電風扇:萬里長城永不倒
80年代,熬過炎熱夏天的辦法,除了搖蒲扇、晚上廣場納涼,并沒有太多辦法。直到電風扇作為普通家電,走進了家庭。
風扇,其實并不是一個新鮮的事物。當時人們上班單位的辦公室,基本都配有吊扇。但下班回家之后,就只能一籌莫展。巨大而急切的市場需求已然存在,只待著優秀的品牌將其點燃。
1975年,蘇州5個街道手工業作坊組合成立的蘇州電扇廠成立。在向當時的大品牌上海華生學習先進經驗后,這家后來改名“長城”的風扇企業開始了它近乎奇跡般的發展歷程。
1980年,長城電扇第一條裝配流水線投產。1984年,長城開發出第五代落地扇,在國內首創仿金電鍍工藝,并采用燈扇兩用的獨創設計,投入市場后引起轟動。在電視傳播的推波助瀾下,“長城風扇、風扇長城”的廣告語,一夜之間傳遍全國各地。
在物質稀缺的80年代,家用電器某種程度上等同于家具的作用。今天看似無奇的電風扇,當時可是一定要放在家庭客廳、不用時還要套上布罩的重要角色。畢竟百元以上價格、還要憑票購買的電風扇,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長城不僅讓電風扇走入了家庭,更成為中國家用電器最早也是最成功的的品牌之一。
時至今日,隨著空調的普及,電風扇漸漸失去了帶來清涼的主要價值。在越來越多的外國品牌沖擊下,當年蘇州品牌的“四大名旦”:長城風扇、孔雀電視機、春花吸塵器和香雪海冰箱,如今只剩長城,還在為著這個特殊意義的名字而努力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