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國家的名片。70年,從符號到品牌,從制造到智造,從速度到質量,中國品牌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變革。
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它作為見證者,探索著時代的發展脈絡,也承載著兒時的溫暖回憶。
中國品牌,是時代,也是經典。
今天,我們繼續回顧80年代那些長久留存在我們記憶中的國貨品牌。
“燕舞,燕舞,一曲歌來一片情”,每當回顧80年代經典電視廣告,那個抱著吉他,聽著雙喇叭燕舞收錄機載歌載舞的的燕舞小子,絕對會優先躍入人們的腦海。
這個來自鹽城的音響品牌,成立于1968年。八十年代,企業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廠,迅速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收錄機生產基地。其中,這次不惜血本的廣告投放,無疑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當時,各省、市電視臺、報紙同時刊登燕舞廣告,聲勢浩大。有消息稱僅1987年一年,燕舞的廣告費用就近200萬元。這在當時無疑是個常人
無法想象的天文數字。
在那個品牌稀缺、廣告效應巨大的年代,敢于大膽投入巨資、首先進行品牌宣傳的燕舞,不在一夜之間家喻戶曉才令人意外。燕舞的走紅,也加快了收錄機走入中國家庭的步伐,更間接推動了80年代迪斯科搖滾潮流的到來。
不過品牌的競爭,終究不完全系于廣告。曾經輝煌的燕舞公司,因為創新跟不上時代已然隕落,徒留一份品牌價值,期待他日重新綻放。
在許多80后的記憶中,小時候逢年過節最希望得到滿足的一個愿望,就是喝上一罐健力寶。要想身體好,常喝健力寶。這瓶當時中國價格最高、包裝最高級、品牌最高端的飲料,是那個品牌“百舸爭流”大時代中,最耀眼的先鋒之一。
第一塊奧運金牌、李寧、女排……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誕生了太多太多值得紀念的事物。中國代表團在奧運會上的成功,極大地激發了全民的熱情和民族自豪感,也讓健力寶獲得了不可想象的關注,被外國人驚呼的“東方魔水”的稱號,不脛而走。
作為當年國產飲料中唯一的罐裝品,健力寶品牌形象與體育運動天然有關,而且口感、色澤和質量均無可挑剔。更重要的是,它在80年代就選擇從高端切入,運用品類創新——第一款電解質運動飲料,將自身品牌資源發揮的淋漓盡致。時至今日,很多中國人在商超貨架看到健力寶最新的產品時,都會在腦海中泛起當年甜蜜的品牌記憶。
1984年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剛剛用上電視機的中國人,見證了一位民族英雄的華麗誕生——他在男子體操單項比賽中獲得男子自由體操、鞍馬和吊環3項冠軍,一舉奪得三金兩銀一銅,接近中國代表團獎牌總數的1/5,成為該屆奧運會中獲獎牌最多的運動員。他,就是體操王子李寧。
80年代末退役后,李寧以其姓名命名創立了“李寧”體育用品品牌。在那個品牌稀缺的年代,耐克、阿迪、彪馬等等外國運動服飾品牌對中國人而言,多是只聞其名,難見真身,何況其價格遠不是當時大眾收入水平能夠負擔的。
有著個人巨大社會聲望加成的“李寧”品牌橫空出世,不僅開創了中國運動用品的品牌化道路,更大的意義在于,李寧沒有沿襲中國品牌普遍的低端起家模式,從一開始就定位高端,加上設計新潮,質量優異,很快風靡全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李寧產品的平均價格,并不比外國品牌相差很多。
從1992年到現在,李寧牌運動長期服務于中國奧運代表團。直到今天,要論真正意義上的國民運動品牌,已經成為一個時代符號的李寧,依然會排在最前面。
茅臺酒在中國的名氣毋庸贅言。新中國成立之初,茅臺酒的出廠價不到2元,零售價不超過3元。由于擔負著出口創匯和外事迎賓的重任,對內銷售量很少,市面上難以見到。
六七十年代,茅臺的零售價從4元上漲到約8元,并一直保持到改革開放后。盡管如此,由于其稀少的產量,憑僑匯券供應的茅臺仍然是中國最高檔白酒的代表。70年代,中國民航國際航班的旅客可以免費獲贈一瓶茅臺,后改為在旅程中免費供應,這種福利直到改革開放后才取消。
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中,茅臺酒不斷上漲的價格成為了中國人消費水平的風向標。80年代末,在中國市場經濟價格闖關中,茅臺價格突破100元;90年代,中國第一批下海經商的萬元戶崛起,茅臺價格穩定在200元左右。
進入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中國加入了WTO,舉辦了奧運會,茅臺從200元一路上漲到近700元;直到今天,茅臺的股價突破700元,市場價更是超過2000元。國酒茅臺,作為中國白酒的第一品牌,也是中國人經歷改革開放走向文明富強的見證。
不夸張地說,如果缺少了電視的存在,任何對于80年代的回顧都將是不完整的。因為它不僅僅是個家用電器,它給中國人打開了一個全新世界的窗口。
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中國制造電視機的歷史,算得上久遠。北京牌電視機,是我國首批自主研制的電視機品牌,第一臺北京牌電視機早在1958年3月17日就進行了試播。有趣的是,盡管名為北京牌,但這個開創中國工業一大先河的品牌,卻出自當時的北方工業重鎮兼品牌大市——天津。
改革開放初期,在憑票供應的供給體制下,能夠擁有電視的家庭寥寥無幾,并且基本是黑白電視。進入80年代,中國全面進入了彩色時代,中國民眾的生活開始逐漸變得繽紛多彩,彩色膠卷,彩色電視機紛紛登場。這一時期,另一個具有時代意義的品牌“牡丹”,也開始進入中國人的家庭。
彼時,松下、日立等日本彩電品牌,伴隨中日關系的解凍而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但動輒上千元的價格,顯然難以迅速普及。于是國產彩電列入了國家經濟發展的規劃議程。牡丹作為中國最早一批生產電視機的廠家,被賦予了“生產彩電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的使命。80年代初,牡丹電視機廠從日本松下引進了彩電生產線。產品火爆程度難以想象,基本是剛下生產線,就被商家拉走。
電視的普及,深刻的改變了中國人的文化生活。有了這個神奇的“盒子”,封閉已久的中國人,能夠足不出戶看到世界,獲取信息,增長見識。
雖然今天因為網絡和手機的普及,看電視的人確實少了。但作為當代社會最重要的媒介形式,電視并沒有如某些觀點所言那般“徹底失去了價值”。因為媒介終究只是渠道和載體,決定它們價值高低有無,是否還被人們認可的,從來都是其所承載的內容。就像真正讓我們記住那些電視品牌的,是新聞聯播、是春晚,是《射雕英雄傳》、《霍元甲》、《西游記》……